关于大力弘扬汉剧文化 振兴武汉“戏码头”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8-04-27 浏览次数:

2017年1月,陈一新书记在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振兴武汉‘戏码头’”这一文化建设课题,非常及时地为“复兴大武汉”赋予了文化建设的新内容。

   武汉“戏码头”源于汉剧。汉剧不止是湖北戏曲代表剧种,更是与京剧有着深厚渊源和亲密血缘关系,而被称作京剧母体之一的古老剧种。汉剧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是为京剧的形成作了充分的准备。汉调进京,徽派合流,才使京剧得以诞生。汉剧为京剧所作的关键性贡献,不仅记载于中国戏曲史音乐史,更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内容载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因而,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被誉为京剧孕育之地,近代以来,武汉一直与北京、天津、上海并称为京剧四大码头之一,亦是中国内地最大的戏曲演艺中心,武汉“戏码头”之历史声望与称谓即由此而来。因此,振兴武汉“戏码头”的首要涵义应是振兴湖北汉剧,大力弘扬汉剧文化。

   近年来,一个新的文化气象正在出现:汉剧开始作为湖北和武汉的文化名片,在国际国内产生影响,并逐渐恢复在全国地方剧种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武汉汉剧院已经通过赴法国、美国的演出,不仅为中外文化交流发挥特殊作用,也让西方欣赏到中国京剧之母——汉剧的风采;另一方面,汉剧十大行各个流派均有新人继承,他们深入市民,进入大专院校演汉剧讲汉剧,在民间巡回演出,已经赢得了年轻一代的观众的欢迎。
   
   汉剧的新成就、新气象令人欣喜,却并未获得应有的宣传,甚至并不广为人知,相对于其他文化强省来说,汉剧的普及度和知晓率差距明显。作为中国京剧母体之一的汉剧,本应在全国戏曲中显示出重要地位,却越来越呈现出一般化,甚至边缘化的境况,具体表现在:

   1、宣传不够。由于湖北、武汉对汉剧这张文化名片的宣传力度不够,汉剧在国内大剧种的名次不仅排后了,而且时常出位,人们耳详能熟的只有越剧、黄梅戏、豫剧、秦腔、评剧等,甚至在一些新的戏曲历史解说中,对京剧母体的陈述,只说到徽剧,而略去了汉剧。

   2、展示不足。由于对本土戏曲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未能将汉派文化的精华全方位地展示出来。在近三十年来各省制作的影视作品中,诸如豫剧、晋剧、评剧、川剧、越剧、黄梅戏等都能在以河南、山西、河北、西川和以江南为地域背景的故事中出现,或作风俗民情的展示,或作剧中人物的爱好哼唱,香港影视更特别注重展现粤剧情节。唯独汉剧,几乎从未出现在哪一部演绎湖北武汉故事的影视作品中,这也是汉剧在全国名声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

   3、传播不广。近年来,我市汉剧的优秀传人虽然也在做着同京剧名家类似的与年轻观众交流、讲解汉剧知识等工作,但几乎未能通过电视台录制专题节目、新媒体推广等方式获得传播。邻近的江苏、安徽、河南等地电视台却大力推出戏曲专题,影响到全国。而湖北、武汉的几家电视台目前尚缺乏这种振兴本土戏曲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为此,我们建议:

   一、将汉剧作为成湖北和武汉的文化名片,这张名片的亮点就是为京剧形成所作的准备与贡献。中国京剧已于201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京剧母体之一的汉剧,当属这一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武汉要做世界大河历史文化名城,应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来突出这个亮点。五十多年前董老为汉剧赋诗“宏宣江汉声”,将汉剧誉为长江和汉水之声音,今日武汉满怀信心打造“长江文明之心”,当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将代表江汉之声的汉剧,作为世界大河文化名城之文化亮点予以阐发。

   二、在“振兴武汉‘戏码头’”的号召下,整合相关资源,鼓励支持文化学者开展汉剧文化的理论研究。武汉市科教优势明显,许多高校都有戏曲研究学者,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主动地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促成高校、武汉汉剧院以及汉剧名家工作室等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并给予课题经费支持。

   三、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向国内外全方位展示汉剧文化的魅力。一是湖北、武汉的电视台要向邻近省市学习,开设以宣传汉剧、振兴武汉“戏码头”为主旨的戏曲栏目。本市主流媒体对武汉汉剧院出访国外的演出活动及汉剧新生代演员深入大学院校、下乡演出等活动,应有宣传报导,各类媒体在宣传汉剧和本土地方戏方面要再给力一些。二是湖北武汉今后的影视创作,应有本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涉及风俗民情的戏曲音乐,要有汉剧才符合历史,有了汉剧元素,才算真正的“汉味”作品。三是利用2019年陈伯华诞辰100周年之际,举办中国汉剧艺术节、汉剧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推出大型宣传图书《汉剧》,让国内外更深入地了解汉剧。

   四、以汉剧名家工作室为依托,在传承的基础上鼓励创新,以“根深入群众”的理念传承和弘扬汉剧艺术。与其他省代表剧相比,汉剧也有自身的弱点,古典味重,也太高雅,缺乏如同黄梅戏、豫剧、越剧那样易于传唱广为流传的小唱段,青年人不易学唱。因而,新一代汉剧演员与唱腔设计音乐家须在传承基础上,勇于创新,推出适合新一代观众喜爱并能传唱的“汉剧”戏歌。

   五、保存和还原汉剧戏曲遗存,唤起对武汉“戏码头”的文化记忆。一是建设“中国汉剧博物馆”。目前虽在人民剧院内有一个小型的所谓汉剧博物馆,但并未成型,亦缺影响力。汉剧博物馆,不是要另选地段,建什么新楼,而是应该将汉剧院曾经的演出场地,即六渡桥清芬路的清芬剧院原址,辟建成“汉剧博物馆”。二是积极争取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落户武汉。

   六、振兴武汉戏码头,省市主要领导要亲临剧场观看汉剧与其他本土地方戏。这也是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开创的好传统,振兴戏曲,领导要先热爱它。




(供稿:民进武汉市委会      责任编辑:李南
 

(来源:   撰稿:    责任编辑:)
武汉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市委员会   www.whmj.org 2004-2021  V3.0 版权所有.
地址(ADD):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3号  电话(TEL):027-8558 8286 传真(FAX):027-8558 8221 
E-MAIL:mjwhswxcb@126.com   备案号:鄂ICP备05003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