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20005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0-12-23 浏览次数:

民进武汉市委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强化武汉在“一芯驱动”战略中“主中心”作用的提案已收悉。非常感谢您们对武汉市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提出了做大经济总量、建设现代化新兴服务业等具体建议。对此,我局高度重视,将提案中提出的“做大经济总量、推进新旧动能转化”等建议列为重点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以夯实实体经济为抓手,继续做大做强经济总量的办理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不动摇,紧盯全年目标任务,加快项目建设,促进投资放量,全力以赴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年,武汉市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排第7,工业投资增速排第3。

  (一)抓结构调整,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着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发放国内首张智能网联汽车道路运输试运营许可证;建成全国首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5G基站建设和商用走在全国前列;全国首款64层三维闪存芯片量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因工业稳增长和转型成效明显,我市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的城市。

  (二)克服疫情影响,奋力拼搏赶超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虽对我市工业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工业战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奋力搏杀二季度,生产秩序加快恢复,工业经济稳步复苏。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国家存储器基地(二期)、迈瑞医疗武汉研究院等84个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武汉新芯二期、康宁玻璃等项目建设进度不断加快,部分产线试生产;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98户,新进规企业产值增长20.8%。

  (三)提升发展质量,推进新集群建设

  成立了总规模100亿的武汉市工业发展投资基金。东本三厂一期达产,长江存储国内首款64层三维闪存芯片、华星光电t4量产,京东方10.5代线点亮,东风“云峰”主体厂房完工、吉利飞行汽车项目开工,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成形。“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二、关于以升级服务业为支点,重点建设现代化新兴服务业的办理情况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双轮驱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9855.3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0.8%,提前完成超额“十三五”规划预期目标。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4%,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

  (一)发展涉企服务中介

  深入开展整治规范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引入充分竞争机制,激励中介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出台《关于取消调整部分行政权力事项和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通知》,将市级保留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由52项减为48项,减少4项。同时,对全国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梳理,针对我市保留的市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涉及的行业,每个行业选取部分领先的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情况表。在省编办全省统一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平台上建立模块,集成我市梳理的全国优秀机构,供全社会选择咨询。

  (二)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

  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零售,推行“无接触配送”,鼓励开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生鲜电商、智慧菜场及各类门店到家等新业态新模式。实施物流智能化改造行动,支持一批智能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完善“汉融通”服务功能,着力搭建“互联网+政务+金融+大数据”银企对接高速通道。发展在线定制化设计,广泛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

  (三)发展现代个人服务业

  以武汉教育云为基础,积极发展线上教育产业,全面创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促进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产业发展,拓展和延伸“健康武汉”APP功能应用,推进居民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集成应用。支持网络直播业集群发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完善“武汉文惠通”平台智能化功能,打造东湖、黄鹤楼、江汉朝宗等智慧景区样板工程。发展智能体育运动,推动腾讯等领先企业参与电竞之都建设,加快电竞产业发展。

  (四)发展服务外包

  完善服务外包管理体制,引导各区建立完善服务外包管理机构、配强工作人员。积极开展服务外包促进活动。先后组织50余家企业参加京交会、上交会、数交会、服博会等服务贸易会展活动,帮助企业加强宣传推介和市场拓展。加强海外招商和宣传推广。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北欧五国等重点海外市场,加强政府、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间交流合作,建立经贸合作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服务外包与“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成立东湖高新区“互联网+”办公室,颁布光谷“互联网+”十条政策,搭建创新创业移动服务平台。

  (五)发展金融服务业

  出台《武汉市专利权质押贷款操作办法》、《武汉市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操作指引》、《武汉市著作权质押贷款操作指引》,探索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信贷产品融资试点,形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疏通渠道。出台《武汉市科技型企业保证保险贷款操作办法》,推动完善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保险参与机制,将贴息、保费补贴标准分别提高50%和60%。

  三、关于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动力,统筹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与接续的办理情况

  近年来,我市重点在推动关键领域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等两个方面强化武汉在“一芯驱动”战略中的“主中心”作用。

  (一)持续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关键领域技术创新

  围绕“一芯驱动”,以产业发展实际和重大技术需求为导向,将先进存储器、新型显示器、新型传感器及“三超”光传输技术等作为重点支持方向,鼓励在汉单位创建国家平台、开展技术创新。支持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及武汉新芯创建存储产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6个国家级平台创建项目;组织实施一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支持烽火通信、虹识技术等42家企业开展耐辐照高带宽低损耗光纤光缆关键技术开发、面向移动终端的虹膜识别ASIC芯片关键技术的研究等技术研发;围绕产业发展的难点、热点,支持高校院所开展应用基础前沿研究,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大学、中科院物数所等单位在无人机、多源融合下的机器人环境感知与定位导航、宽带无线接入网络中集成微波光子滤波器、面向人工智能的新型自旋电子器件、高精度薄型铷原子频率标准等方面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将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为打造芯屏端网万亿产业提供技术支撑。2019年,全市共安排市级科技研发资金2.9亿元。

  (二)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全市形成了“高位推进的组织构架,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线上线下的对接活动,精准施策的支持体系”的科技成果转化“武汉模式”,并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已累计举办大中小型活动441场,签约项目数2329项,签约金额912亿元,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呈现常态化、专业化,促成一大批科技成果在汉转化。为鼓励企业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已投入市级科技研发资金12600万元,重点支持高德红外、光迅科技、嘉仪通、鼎龙股份等30余家企业对接转化武大、华科大、理工大等高校院所在光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产业发展增强新动能。

  四、关于以服务企业需求为导向,全面增强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办理情况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着力深化“四办”改革,全面增强城市资源集聚能力。

  (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印发出台《关于建立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武办发〔2019〕2号),引进集聚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深化“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实施“百万工匠培育工程”。并配套发布了武汉黄鹤英才(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武汉工匠等资格条件及政策指引。今年以来,共为近31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约4.3亿元。线上毕业生招聘平台共上线企业9493家,包含世界500强企业66家,中国500强企业118家。共提供岗位数72万余个,其中高薪优岗数超过3.7万个,共收到简历46万余份,21万余人参加了线上面试,8.8万人线上签约。

  (二)着力深化“四办”改革

  以“四办”改革为抓手,围绕“减事项、减环节、减时限、减次数、减材料”,全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深入推进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构建“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类审批、限时办结出件、全程电子监察”审批服务模式,推进审批服务向基层社区延伸,审批事项网办率近100%。着力提升服务便利,企业获得感明显增强。开发手机APP系统,探索移动申报办理和在线查询。开通支付宝、微信支付,实行“刷脸”认证,设立综合窗口和企业专区,提供代办帮办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强化监督管理,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效。引入信用监督,推行“容缺受理”和“告知承诺”制度,变事前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有效化解执行难问题。

  五、关于继续加快广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商务环境与生活品质,打造宜居武汉的办理情况

  紧紧围绕国家3大方面7大领域的新基建发展契机,以数字新基建为突破口,统筹城市基础设施,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打造宜居宜商的生活环境。

  (一)重点发展5大数字新基建

  根据近期出台的《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要求,在未来三年内,我市将重点发展5大数字“新基建”,建设高速智能信息网络、存算一体数据中心、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工业互联网结点、卫星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适应产业经济和超大城市治理的坚实数字经济底层。

  (二)统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将统筹考虑“强功能、促提升”“补短板、惠民生”“稳增长、提质效”要求,重点布局轨道交通、综合交通、城市道路、生态环境、韧性设施、区域统筹、亮点区片等方面,年度建设总投资超3000亿元,涉及项目2198个。
尊敬的民进武汉市委员会,通过贵党派的呼吁与支持,武汉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和集聚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下一步,我局将持续聚焦您们的建议,坚持工业主攻方向不动摇,不断补齐短板、调优结构、优化服务,为强化武汉在“一芯驱动”战略中“主中心”作用,引领带动全市协同发展继续努力。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0年8月19日
 

(来源:未知   撰稿:    责任编辑:李南)
武汉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市委员会   www.whmj.org 2004-2021  V3.0 版权所有.
地址(ADD):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3号  电话(TEL):027-8558 8286 传真(FAX):027-8558 8221 
E-MAIL:mjwhswxcb@126.com   备案号:鄂ICP备05003451号